ChatGPT也答不对?直面学历欺诈背后的法理评判
固法观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如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用人单位会设置具体某一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学历要求、专业资质要求等。若劳动者未满足用人单位设置的岗位条件,提供虚假的学历证明,是否必然构成学历欺诈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呢?实际上,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证明不一定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除非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学历是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的决定性条件,且用人单位已尽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
案例分析
某传媒公司(甲方)与邓某(乙方)于2021年5月31日签订了《广州市劳动合同》一份,合同约定:期限为三年,从2021年5月31日始至2024年5月30日止;试用期从2021年5月31日始至2021年8月30日;乙方的工作岗位为人事行政经理,试用期工资为12000元/月,转正后的工资总额为14000元/月,其中绩效奖金2000元/月;甲方每月30日前以银行转账或现金等形式支付乙方上月工资;甲方依法安排乙方加班的在一个月内调休,或支付加班费,但乙方加班必须办理书面加班申请和审批,并交人力资源部备案,否则不予确认加班行为;因工作需要,甲方提供大小周工作制,经双方协商一致,乙方的工资底薪已包括大小周的工资补偿;甲乙双方一致同意,乙方加班费、休息休假、补偿、赔偿等工资基数均按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计算。后因某传媒公司未足额发放工资,邓某主张被迫解除,并提起仲裁。某传媒公司主张,邓某的职位设置要求有本科学历,且应有3-5年的工作经验,邓某提供的毕业证书无法在学信网上查询,属于假证,故此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一审法院认为,劳动合同有双方签章,某传媒公司也未提供证据证实其在对被告进行招聘时有要求学历必须为本科,故即使邓某未能提交学历证书原件也不能认定其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欺诈。故法院认定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按合同约定履行权利义务。双方均确认邓某为某传媒公司总经理聘请,总经理负有用工管理的职责,在无证据证实总经理与被告串通的情况下,总经理的行为可代表某传媒公司。至于邓某是否存在学历造假,某传媒公司未提供充分证据证实,若传媒公司认为其因此利益受损,可另循法律途径解决。
案例出处:(2022)粤0103民初225号
法理分析
在民法中,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亦即,欺诈行为有三个主要的构成要件:一是主观上存在故意;二是存在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三是具有导致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具体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中,即为,劳动者提供虚假的学历证明,而该学历是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决定条件。同时,基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优势地位,相较于民事中的欺诈,用人单位需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前,应明确告知劳动者对学历、工作经历的特定要求,并且该等要求需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只有当劳动者故意隐瞒学历信息,且该学历信息对用人单位作出录用决定有重大的影响时,劳动者才可能构成对用人单位的欺诈,用人单位才能据此主张劳动合同无效。
2.用人单位在录用劳动者前,有权利同时也有义务对劳动者个人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事项,而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即,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的法定的、强制的;而劳动者的告知义务是被动的、任意的,如用人单位未提出要求,劳动者并不必须告知。故此,如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的学历、资质等条件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并未要求劳动者提供关于学历、资质的证明文件,且未对劳动者的学历、资质情况进行审慎审查的,劳动者同样也不构成欺诈。
3.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若用人单位对岗位的学历有严格要求,且员工存在欺诈行为需主张合同无效的,应及时作出合同无效的主张。学历是筛选个人能力的一个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在实践中,确实存在劳动者通过虚假证明获得工作机会的情况,但若劳动者在后续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且能力满足岗位的要求,则足以证明,用人单位所主张的学历并非决定录用劳动者的决定条件,此时用人单位再以劳动者学历欺诈为由主张劳动合同无效通常不能够得到支持。
实操建议
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中,往往需要设置学历、资质、工作年限等要求快速筛选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以降低招聘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因劳动者学历、资质造假而导致用人单位损失,建议用人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人员招聘的管理:
1.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应制定明确的、合理的岗位招聘条件,例如学历、工作年限等,并保留相应的岗位需求、招聘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等凭证;
2.在确定候选人后,用人单位应对拟录取员工进行必要的背景调查,并核查相应的学历、资质证明文件,如发现存在虚假证明文件的,应及时要求劳动者进行改正,如该候选人的学历及其他资质不符合岗位招聘要求的,应及时取消录用;
3.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发现劳动者存在学历造假行为的,应及时进行处理,通过仲裁委、法院等机构主张劳动合同无效。
4.此外,用人单位应加强“诚信”培训,并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员工学历造假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用人单位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员工对该等规章制度进行签收。